海南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工作 已新命名乡村地名783条

本文转自:人民网-海南频道

人民网海口10月15日电 (记者李学山)10月15日,人民网记者从海南省民政厅召开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23年10月开始,海南省民政部门分阶段分批次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省新命名乡村地名783条,设置三维码地名标志634块,今年将完成海口、三亚等9市县第一批试点工作。

据介绍,为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海南省民政厅修订出台《海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明确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的主体及职责、地名标志制作和设置内容以及设置、更换、移除要履行相应的程序等,为规范设置地名标志提供政策保障;联合11个省直部门印发《海南省“乡村著名行动”三年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将乡村地名建设有关工作任务纳入《海南省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2024年海南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联合农业农村、商务、旅文等部门推动区划地名“一张图”信息化服务工作。

2023年10月开始,海南省分批次开展试点工作,其中2024年完成海口、三亚、儋州、文昌、东方、五指山、乐东、定安、屯昌等9个市县第一批试点工作,2025年完成海口、三亚、琼海、万宁、澄迈、陵水、昌江、保亭、临高、琼中、白沙等11个市县第二批试点工作。

在试点过程中,各试点市县以乡村道路命名为重点,注重发掘当地特色地名文化,根据道路所在地区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进行命名,截至9月底,命名783条乡村道路,“耕樵路”“吾乡路”“弦歌路”“春秧路”等体现东坡文化的特色地名在各地不断涌现。

在设置智慧地名标志,全面提升乡村地名服务效能方面,各市县试点加大村牌、街路巷牌等标志设置力度,逐步实现“有名就要有标”,设置634个三维码地名标志,群众可通过扫码获取道路简介、周边场所介绍、农旅特色产品推介、民政业务办事流程等服务,使地名标志成为当地便民服务、地名文化宣传的重要接入口和展示平台,成为美丽乡村的“微景观”。

在开展地名文化宣传和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方面,海南省民政厅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地名文化建设,积极开发乡村地名文化产品,设计包括T恤衫、雨伞、保温杯等富含本地特色的地名文化产品。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地名管理信息平台,加大乡村地名信息采集力度,鼓励引导企业、村民、志愿者、地名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地名采集上图3万余条,引导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个体经营户自主采集经营场所信息,并发布至高德、百度等互联网地图平台,方便百姓出行导航、山货进城、快递进村。

此外,各市县还通过“电商+地名+农产品”,推动培育、赋能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农业品牌。儋州市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将地名元素融入石屋蜜柚、屋基玫瑰酒等特色农产品,助力本地优质农副产品、旅游资源推介。三亚市在民俗酒店用品、小礼品、餐饮果品外包装盒、购物袋等物品上扫二维码可以呈现“博后印象”“博后红玫瑰”“活力吉阳”等地名符号,加深游客对乡村地名的印象和好感。

“我们将继续发挥地名文化价值和‘名片’作用,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地名建设,使美丽乡村更加‘声名远扬’,努力打造海南自贸港特色地名品牌,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民政贡献。”海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清丽表示,“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工作计划到2035年,实现全省乡村地名及其标志的广度、密度、精细度全面适应乡村治理需要,乡村地名文化持续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乡村标准地名信息逐步在各领域规范使用,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