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成铁路:从“山货出川”到“川货出国”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

一线联通南北,千里壮美山河,宝成铁路通车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沟通了大西北和大西南,让蜀道不再难、秦岭不再险,让川陕交通换了新天。

10月11日,王一帆和家人乘坐D1915次列车从广元前往成都。列车在西城高铁线路上飞驰,美丽的风景在车窗外不断闪现。突然,他惊喜地发现,远处的宝成铁路上,一列货车正缓缓朝成都方向开去。

西成高铁开通后,宝成铁路节约出来的大量运力转化为货运能力,一老一新、一快一慢、一客一货,一起飞奔,促进着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王一帆和他的家人们,既喜欢这种“新速度”的体验,也珍惜“旧时光”的情怀。

王一帆今年25岁,是铁路职工,广元火车南站、宝成铁路,他再熟悉不过。1959年至今的65年里,他的祖父、父亲和他本人先后在这里工作过。

锦绣山河铺上铁路网

今年88岁高龄的王为恂,是宝成铁路建设发展过程有力的见证者之一。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22岁的王为恂带上行李,从重庆来到广元车务段,当晚住进单身宿舍。由于新奇,他半夜起床,在车站溜达。夜色中,新建的广元火车站给他印象深刻,让他记了一辈子,从那时起,他在广元扎下了根。

老铁路,新风貌。广元日报社供图

“宝成铁路通车后,入川货量增加,车次逐渐增多,广元站人手紧张。”1954年,王为恂从重庆铁路管理局职工学校毕业。为了支援宝成线,他第一次离开重庆,离开了熟悉的成渝线。

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广元车务段,王为恂很快成长为货运专列转运车长。他的主要任务是:发车前给司机信号,行驶中在尾部守车瞭望,确保列车平稳安全运行。“独凳、暖水瓶、烤火炉,这是守车的全部家当。”王为恂独坐守车,不怕冷不怕饿,却很怕火车钻洞子。当时还是蒸汽机车,煤烟大、煤味重,一进隧道味道更冲,他只能赶紧捂住鼻子和嘴。

车轮飞转,时代向前。运力虽然在增长,但需求增长得更快,尤其是在四川开始三线建设后,运输量大大增加。蒸汽机车已经不堪时代重负,亟待推陈出新。

铁路升级电气来换挡

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正是宝成铁路。1975年1月1日,完成电气化改造后,宝成线从烧煤变用电,带的车厢更多了,行车速度更快了。

万水千山任纵横,家国情怀满宝成。广元日报社供图

当时,广元火车站张灯结彩,广播里的乐曲高亢又雄壮。为了这份喜庆,王为恂特意穿上新工装,意气风发地站在站台上,迎接第一辆电气化机车头进站。

王波是王为恂最小的儿子,四川话里叫做“老幺”。他记得小时候家里挺穷,一家五口蜗居在不足30平方米的套间里。除了三张床,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

“日子很苦,但一家人很快乐。”宝成铁路“带大”的王波,对铁路充满了感情,从小立志当个铁路人。于是,他考了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并在毕业后进入广元车辆段工作,回到了熟悉的家乡。

锻工、机械钳工、货车检车员、室内检车员,像现在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一样,天赋和努力让他迅速成了业务骨干。

检车员的工作经历,王波觉得最闪亮。用检车锤敲打车轮、车辆减震弹簧,“清脆正常,嘶哑故障”,他们听着捶打声就能判断车辆是否有故障。检车员怕深夜,也怕雨天。因为深夜太安静,捶打声让夜显得更静寂,对人的心理有一种压迫感;穿雨衣行动不方便,他们索性不穿就去工作,经常浑身湿透。

人多车多车站小,原有的广元站已经难当重任。1997年2月,广元火车站迁往新址,成为四川省第二大铁路枢纽站;原址改为广元火车南站,主要承担货运业务。这时的广元铁路,越来越凸显出枢纽地位,同时承担起客运和货运,促进着交通和物流的发展。

川货坐车出国去“赶场”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宝成复线建成通车,两条铁轨并行。列车穿越莽莽青山,跨越滔滔江河,给西部土地带来更多希望。

奋发新时代,老路焕新彩。广元日报社供图

这一年,27岁的王波喜事连连——当年结婚,儿子王一帆同年出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那时的王波别提有多开心了。

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宝成铁路的生活,让王一帆自幼也想要做个铁路人。2022年7月,他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通过校招成为广元车务段员工,成了家中的第三代“铁路人”。

刚到广元火车南站,王一帆被安排到调车岗位上。这是一份被称为“铁路三大苦”之一的工作,辛苦又危险。他的工作是,为始发、终到车站的车厢、车头重新分解、编组、连挂。夏天暴晒,车厢滚烫;冬日冰雪,车厢结霜。王一帆穿着厚重的工服,在车体上爬上爬下,真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调车岗位磨练了他的坚定意志,也让他学会了吃苦耐劳。

2017年12月,西成高铁建成通车,“铁路蜀道”实现升级,极大释放了宝成铁路运能。目前,广元火车南站日均行经货列270余列。同时,中欧班列、中老班列等货运品牌不断升级,宝成铁路实现了从“山货出川”到“川货出国”的跨越,成为一条通向国际的铁路。

无数的精彩虽渐渐远去,但无数的贡献被历史铭记。相比西成高铁,宝成铁路有点“年长”,但它的名字却已镌刻在无数人的心里。

三横一竖,是王字的写法。很巧合,这个姓氏很形象地展现了王家三代人由一条铁路所联系起来的家族历史。这就像作家杜鹏程在小说《夜走灵官峡》中刻画的一样,铁路人一代代传承,把忠诚、责任、荣誉传递下去,在振兴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把自己的价值和家国社会融在一起。这种精神一直传承,所以宝成铁路依旧年轻有为,西成高铁更加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