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刘华 王偞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部署,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党的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的体制机制优势,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开放的科技合作环境。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科技事业发展正确方向。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坚持党对科技发展事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就是要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要立足党中央对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的全面分析,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深入研判,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真正做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应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促进社会、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协同,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模式,实现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地位,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是引领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在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等方面下功夫。要加强宣传教育,依托科学家故居、科技城等旧址,建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推动两院院士进校园等鲜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广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让科学家真正成为全社会尊重、人人向往的职业,在青年一代心中种下心怀“国之大者”、矢志科技报国的种子。要深入实施科普教育行动,让科学文化深入人心,营造开放、包容、宽松的科创文化氛围,倡导勇于突破的批判性思维和敢为人先的首创意识,鼓励更多“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营造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风气,深化改革、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模式,让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要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迫切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既要下好基础研究“先手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跟新一轮科技变革大趋势,适应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转移的形势变化,着力解决基础研究制度机制尚不完善、经费来源单一等现实问题,又要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明确不同主体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职能定位。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构建形成多元主体互动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协同机制,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破解“卡脖子”难题。

加强开放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统筹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必须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格局和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合作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让人才、技术、项目、平台等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分歧,促进不同国家之间形成开放、包容、团结、共享的科技合作共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携手应对事关全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挑战。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