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超更新升级能否加个“赛道”?

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潘见独

近年来,大型百货商场、超市发展运营话题颇受关注。上海的梅龙镇伊势丹、太平洋百货等相继退出市场,不少大型超市反复易主,第六百货、汇联商厦、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等则选择闭店改造,希望以此重现往日辉煌。

而与一些专业商超相比,购物中心不仅提供了更加舒适、更有趣味的购物体验以及更加综合的场景服务,还大量引进了各类体育文化元素,吸引年轻人入场消费。其中,体育消费无疑成了新消费的亮点。可令人遗憾的是,体育消费通常还只是作为购物中心吸引客流、提升消费的配角出现。

体育可以跃升为商超消费的主角吗?据《2022年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2022年,上海人均体育消费3435.6元,上海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约为850.62亿元。根据统计数据,从2016年到2022年,上海人以40%的人均体育面积增量,实现了约400%的人均体育消费增加,但是距发达国家体育消费总量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人均体育面积的不足,导致大量体育消费需求未被满足,许多体育消费潜力尚待激发。

一边是正在寻找发展突破口的大量商超和城市功能更新,一边是增长缓慢的体育运动场地,以及大量尚未满足的体育消费需求,商超改造或许就是双方的共同突破口。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盘活空置场馆场地资源,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增加体育消费场所。上海能否顺势而为,先行先试,在当下的大型商超改造升级中,将那些条件合适的、散布于居民社区的大型商超,改造成大型体育运动消费中心?除了羽毛球、篮球等传统运动项目,受到年轻人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如匹克球、壁球、室内攀岩、小轮车、公园滑板、霹雳舞、击剑、射箭等,能否更多走进商超这样体量的建筑?而且,在运动项目之外,中心还可引进运动装备、运动服装、运动餐饮、运动培训等相关商业实体,引导扶持各类体育俱乐部,促进体育消费持续成熟发展。

大型体育运动消费中心在居民身边出现,不仅仅是人均体育面积的简单增加,还因为它集多样性、专业性、社交性等特点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城市体育空间,既可以满足需求促进消费,同时也将促使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的概念和意识更多地融入市民的生活,进而反过来激活体育消费需求规模。主导过大型体育消费调查的美国资深行业分析师马特·苏尔茨就曾认为,“现今的美国人更喜欢把钱用于精神消费而不是物质消费”,“体育当然是最大的消费项”。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测算,体育产业到2035年是万亿级别的消费蓝海,总产值可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当下的城市功能更新改造中,让体育消费成为改造后商超的主体,将是一个双赢的选项,一来可以促使着手更新改造的大型商超转换一条全新“赛道”,向新出发;二来可以为实现2035年体育产业发展远景规划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