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古韵新声” 解码城市更新的“迎泽大街样本”

城市更新,精细为要。成在细节,美在细致。

作为省城一条集标志性、交通性、景观性、生活性于一体的街道,迎泽大街维修改造工程自5月份开工以来,便用足“绣花”功夫,努力让“三晋第一街”记得下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食得了人间烟火、引得来八方宾客。

迎泽大街,如何将这些美好串联?

以人为本 老街向新而生

迎泽大桥桥头的4座桥头堡还未建成时,便已成为网络上的“流量密码”——古朴典雅的设计、庄严挺拔的身姿、潇洒淋漓的“迎泽大桥”毛体中国红大字,让这座有着70年历史的老桥焕发新生。鲜为人知的是,在加固桥体的同时,桥头堡内安装有一步电梯,让游客可从迎泽大桥进入汾河景区,以满足特殊群体以及无障碍通行需求。

“城市更新,首先要让城市更加包容、更加人文,能够让全人群共享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人‘掉队’。”市城乡管理局副局长牛岩皓表示。

以人为核心,满足各类人群需求,让城市更有温度、有颜值、有人情味,迎泽大街维修改造走“新”更走心:人行道与自行车道通过行道树、路缘石分隔,且人行道高出自行车道15厘米,既兼顾了行人在人行道上步行、休闲的安全感,又保证自行车、电动车通勤的快捷性,减少了交通事故风险;迎泽大街道路红线宽70米,双向十二车道,考虑到儿童及老年人过街时间长的实际情况,路中增设了实体安全岛;在与桃园路、新建路、解放路、青年路等主次干路交叉口,将大转弯半径缩短至10米,避免多辆右转机动车汇入过街的行人、自行车流中……

城市更新,不仅是街道颜值的提升,更是生活体系的重建。漫步迎泽大街,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长椅重回街头,聊天的市民、喝水的环卫工人、扒拉着饭的快递小哥,越来越多的人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放慢速度,在街头歇脚,“见物见人见生活”。在此次维修改造中,沿街增设长椅46个,并配套了卫生间驿站等便民服务设施。

对慢行系统中车速较快的电动车和车速较慢的自行车画线区分路权;在大街全线交叉口人行横道处,增设非机动车掉头通道;选用防滑性好、反光性强、耐磨性好的双组份圆点状雨夜防滑标线材料等多项人性化措施,均为我市道路建设中首次应用。“借鉴深圳、杭州等城市先进的交通标志设置理念,我们将迎泽大街交通标志牌与分车道标志牌合杆设置,路面杆体减少一半以上。”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师牛振龙介绍。

哪怕一个个“微改造”,也让民生幸福“原地升温”:太原火车站周边交通路网的改造,也纳入了此次维修改造中。建设方市城管局市政建管中心通过增设风雨连廊,连接主站房及地下通道出入口,为旅客遮风挡雨。整个连廊区域,全部为开敞空间,方便旅客自由进出。

绿色低碳 生活向美而行

石材铺就的人行道,别具一格的街角盆景,国槐树下,时光被拉得悠长。一个个各具风格的游园、口袋公园如珠玉般在迎泽大街散落开来,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新去处的同时,也扮靓了城市的“微空间”。

位于迎泽宾馆南侧的迎宾园,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但见古亭、假山、流水、竹林,一股中式庭院设计风扑面而来;位于解放路地铁口西侧、原唐明饭店南侧的唐明园,在改造原有植物品种的基础上,植入休憩场地、坐凳、吧台座椅等设施;位于山西广播电视台北侧的广博园,线条设计上宛若一段起伏不定的光波,展现出游园的灵动与柔美……通过拆围植绿、补植增绿等方式,迎泽大街沿线增加了10处游园。

“口袋公园”不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细胞”,也是市民可进入、可参与、可使用的最方便的城市绿色空间。此次迎泽大街维修改造,充分利用城市中的边角地等空间,见缝插绿,增加9处“口袋公园”,打造街头的小美好,让市民转角遇见“绿”。

此外,迎泽大街还开放绿地17处,修缮游园6处,让“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理想生活愿景触手可及。

据统计,迎泽大街绿化改造项目共保留国槐、白蜡、银杏等原有大树848株,保留率高达93.5%,同时新增乔木2486株、灌木2319株,铺设草坪23293平方米,并精心布置了35万株花卉,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通过保留机非隔离带原有绿植,列植绚丽海棠,打通火车站、迎泽公园、南海街游园等公园绿地边界。改造完成后,道路绿化率由16.7%提升至24.9%,年固碳量增加20吨以上。

幸福,就浓缩在城市的角落中,因城市更新而变得可感可知、触手可及。一种美好和期盼,油然而生。

当然,作为一个整体,迎泽大街维修改造不止于一草一木,小到便道砖的铺设,大到城市慢行系统的重构,迎泽大街的提档升级更是全要素一体化实施。

传承文化 城市向史而新

夜晚,在色温灯的照射下,迎泽大桥上的汉白玉栏杆晶莹剔透,犹如一条金色彩带飘舞在汾河之上。桥上点缀的中华灯,宛若一簇簇璀璨的白色珍珠,将大桥装扮得更加耀眼光彩。

这些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犹如时光老人的珍贵信物,穿越悠悠时光,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以浮雕的形式,汉白玉栏杆集中展现了“晋阳八景”文化;而迎泽大街中华灯的历史,要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该街刚刚亮灯时。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迎泽大街维修改造工程,关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新与旧”,在“新与旧”中穿针引线,并在与历史的对望中,让人感受到时间的跨度、历史的变迁,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与难忘的记忆。“看到中华灯,便想起儿时在迎泽大街的路灯下追逐嬉戏,拉着亲人的手在灯下散步的日子。”市民杨年生说。

外形虽相似,但中华灯的光源和控制系统如今有了天壤之别。“我们可通过节能模式、平常模式和节日模式,控制LED灯的亮度,为市民带来节能、低碳、智能的全新照明体验。”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维护科科长孟皓介绍。

对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深入挖掘和重新激活,让迎泽大街“新老共生、烟火传续”。“迎泽大街起源于宋代建设的迎泽门。根据历史起源,我们以迎泽门为雏形,提炼出迎泽大街的专属logo,并将其印制在大街人行道阻车器、交通信号灯灯杆、隔离护栏、便道座椅、垃圾箱、公交站台等城市家具上。”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郝丽媛介绍。

一座城市,总有一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太原的窗口,太原火车站见证着太原的变迁。路过太原火车站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钟楼以及楼顶的两块“大时钟”。迎泽大桥桥头堡,以太原火车站钟楼为设计灵感,方正的基座与挺拔的竖向元素,与火车站钟塔遥相呼应,满满的怀旧感,十足的太原味。此次改造,太原火车站建筑主体按照原始风貌予以修复,采用米黄色和白色真石漆进行涂装,让建筑恢复原有色彩。

“希望市民在漫步迎泽大街街头时,可以像读一本书一样读到城市过去的故事,对生活的家园产生精神上的认同。”市市政建管中心主任王海滨,道出3个多月来扎根迎泽大街维修改造工程一线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