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蓝染,走上多彩新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梅 戴正国
日前,记者走进黔东南州榕江县的古州老街,一栋三进式古老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座挂着两湖会馆牌匾的建筑内,挂着各式各样的蓝染制品。
2018年,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青曼回到榕江,创办了榕江县月亮故乡文创中心。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两湖会馆打造为一个以“蓝靛染”为主题的非遗中心。
“2019年5月,我们接到一笔30万元订单,做小手绢,一张3元钱。”青曼说,“当时在当地找了一圈,由于价格低、工艺费时,没有人愿意接单。我就决定自己做,自己起10坛染缸,远到柳州等地采购面料来做。”这个订单,让她赚了11万,也让青曼看到了“蓝靛染”的发展前景。
榕江是千匠百艺之乡,蜡、染、织、绣、银、竹、编、木等民间手工艺资源丰富。这里是中国最传统蜡染博物馆和纯天然草木染蓝靛染的保护区。
虽然认定了蓝染发展方向路径,但如何发展?青曼心里也没底。
青曼参加世界植物染论坛,意外地发现,研学游异军突起,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通过将农文旅打通,形成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模式。随后,青曼到榕江多地考察植物染的发展情况,经过分析研判,确定了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基于这个思路和规划,2019年,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贵州是中国最大的蓝靛膏的交易市场。板蓝根种植是非遗“染织绣”的产业源头,板蓝根打制出的蓝靛膏也是少数民族群众从古至今的生活必备染料。
2020年6月30日,2.2万平方米亚洲最大规模古法蓝靛膏生产基地在榕江县投产,可日加工板蓝根鲜叶5万斤至8万斤,年产300吨至500吨蓝靛膏,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化妆品领域。该基地不只生产蓝靛膏,还可容纳200人参与种植、制蓝,对蓝染进行体验和研学。
“我们每个项目都按照产学研的逻辑来打造,膏厂是我们研学的第一站。”青曼说,按照这个思路,从板蓝根种植、加工链接起二产和三产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2020年,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榕江县特和小区建成2100平方米妈妈回家工坊,是黔东南目前最大的非遗研学基地。长期固定的绣娘染娘和非遗传承人有38位,固定订单合作手艺人累计200余位,承接来自全国的手艺订单并接待研学团队。
通过对非遗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培训带动民间手艺人500余人,文创产品累计销售额1200余万元。
2023年,“村超”的火爆也让蓝染产品有了更宽广的舞台。
“村超”T恤、“村超”蜡染足球、“村超”蜡染丝巾、“村超”刺绣配饰等系列产品走上“村超”球场展示,深受消费者青睐。“2023年和2024年,连着两年‘村超’的获奖战袍都是我们公司设计提供的。”青曼自豪地说。
如今,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自主及联名研发产品涉及两大板块七大系列,共400余款产品。2023年初,该公司引入北京青藤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马蓝洗发水、沐浴露、药妆系列产品;与国内精酿啤酒品牌“牛啤堂”共同研发推出了“板蓝根精酿啤酒”。
这些融入蓝染元素的空间家居饰品、服装服饰、文创伴手礼等产品,为前来观看“村超”比赛的游客提供了更多消费新选择。
此外,主题酒店、主题民宿也是蓝染传承发展的重要的一环。2021年,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以蓝染为主题的米蓝酒店。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但青曼却分外坚定,“2021年‘村超’前,榕江已多年没开办新酒店,到7、8月的旺季游客订不上房,我们看准商机和区位优势,加上蓝染发展的既定规划,于2022年8月2日顺利签了米蓝酒店的合作协议。”
“现在,‘村超’热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称赞我们有眼光。”青曼开心地说。
2021年,该公司在榕江县大利侗寨打造的井上见民宿建成开业;2022年,加宜苗寨的井上见民宿也顺利建成。目前,2家民宿和即将开业的米蓝酒店,补上了农文旅融合的短板,拓宽了蓝染的发展广度。
按照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布的以非遗主题打造的“寻蓝之旅”文旅项目布局,月亮故乡非遗中心(两湖会馆)、榕江非遗中心(特和小区)、青于蓝艺术中心(青于蓝古法靛膏厂)三个蓝染体验基地可提供蜡染、扎染、手工花、手工装饰画、苗侗刺绣伴手礼等体验项目,让研学之旅的体验感更好。今年暑期以来,该公司几乎每天都要接待研学团队。
据了解,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非遗为核心,运营为基础推动蓝染的传承和发展。仅研学游一项,预计今年可实现收入500万元至600万元。
目前,榕江县发展板蓝根3万余亩,育苗累计3亿余株,日产13吨至18吨蓝靛膏,带动19个村寨、20余家合作社、1915户种植户、1.5万人参与蓝染发展。2020年至今,带动群众增收达2724万元。
专注一种颜色,带动群众增收。围绕蓝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串起的一条种植、加工、研发、文创、研学、文旅的融合发展路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