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思政课讲出“青年味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冷老师不仅是在讲述个人和家族的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

“我深刻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作为贵大青年,应当将这份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7月14日,贵州大学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来到瓮安县冷少农烈士故居,在聆听了冷少农烈士后代讲述烈士的革命事迹后,队员们纷纷提笔写下心得。

近年来,“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先后与迴龙场陈列馆、猴场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苟坝会议陈列馆、冷少农烈士故居等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依托纪念馆(博物馆)的文化积淀,运用参访研学、红色实践、宣传调研等形式,推动构建校馆联动育人机制,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创作视频160余段、调研报告和人物传记150余份、主题宣讲PPT40余份、实践日记和心得900余份……大学生们通过撰写文章、拍摄视频、访谈座谈等方式,记录并传播红色文化,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血脉。

“来到烈士故居参观体验、聆听烈士后代讲述革命故事,真正感受到了课本上那些历史文化知识‘活起来’了。”实践队队员刘姚增宇说。

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如何讲出思政课的“青年味道”?贵州各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并借助新技术、新思维与新方法,推动思政课改革,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使用最新AI图像生成技术,将古籍中的文化符号再现,采取沉浸式、行进式、体验式、交互式的方式,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时代舞蹈教育……这是贵州师范大学近日发布的《剧目排练》示范课程“数字化艺术思政课”——AI苗族户外舞蹈小剧场《景·行》,也是贵州高校通过AI赋能艺术形式的首次创新探索。

“通过数字化舞蹈实践,实现地方高校舞蹈美育人才应用性、综合性、创造性的培养,构建起贵州高校舞蹈课程‘民族文化根植’创新型发展新形态的数字化方向。”该剧导演、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袁敏说。

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贵州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充分运用学习通平台,自主开发建设了“黎平会议”“贵州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等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贵州民族大学将建设校本化应用模块“微影黔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文化平台”,将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作为深化大思政课教学教法改革和拓宽大思政课外延的重要抓手……贵州各高校全方位构建思政课实践体系,打造了一堂堂充盈正能量、富有青年味、体现烟火气、洋溢幸福感的思政课。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难点在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针对这一问题,贵州理工学院思政课团队联合课程思政团队,探索建立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基地教师的“1+1+1”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了实践基地——平塘“天空之桥”桥梁博物馆。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华岚介绍,该课程设计了实践课前准备、课堂理论教学、实景专业教学、场馆参观教学、课堂交流分享、课后撰写报告等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贵州精神、贵州能力和贵州志气,“学校有多名教师在平塘特大桥、大小井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做出了贡献,他们自己就是鲜活的思政教学案例,就是学生‘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将思政课讲台分一半给学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今年,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成立工作组,发动组织师生参加“理论宣传二人讲”活动,围绕“我身边的变化”“贵州人贵州事”等主题开展宣讲,自3月以来已开展宣讲60余场次。

7月1日至4日,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了“理论宣传二人讲”活动,思政课教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搭档,走村串户进行宣讲。

学生讲故事、老师讲理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还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把理想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青年声音’,将‘大道理’变成‘身边事’,以‘小故事’映照‘大发展’,传递新时代正能量。”贵州财经大学大学生宣讲员说。

热门相关:史上第一密探   豪门24小时:吻别霸道前夫   绝色符师:龙皇的狂傲妃   首席的亿万老婆   偶像性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