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强“芯”记

本文转自:石家庄日报

小麦强“芯”记

本报记者 张明星 岳金宏 刘立芳

■今日,石家庄市433.7万亩小麦将迎来大面积开镰。金色的丰收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作,更凝聚着农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近几年,我市小麦育种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育成9个小麦品种,集成研发6项技术成果,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接连打破河北省小麦单产记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障粮食安全,种业是关键。

6月7日,记者走进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百余块立在田地中的小麦品种科研实验标记牌格外醒目。微风吹拂,金黄色的麦穗翻起细浪,麦粒大而饱满,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这不是普通麦田,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我们共同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试验田,目的是‘看禾选种’,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科学依据。”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负责人李辉利俯下身子,搓开一把麦粒,对记者说:“小麦要高产,种子的力量是关键。”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石家庄工作站正式揭牌。该工作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在我省设立的唯一一家工作站。

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近年来,我市围绕如何推动小麦种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积极与北京、天津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努力打造北方地区小麦种源科技创新基地、新质生产力实践地、京津冀种业合作高地。

种业创新,要“大浪淘沙”,更要久久为功

清晨,伴随着太阳升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团队的科研人员来到试验田,细细观察每个小麦株系、品系、品种的特性表现,生怕落下任何一个细节。

“小麦育种需‘十年磨剑,久久为功’。一个新品种从育种到生产开始应用往往要经历十几年的‘大浪淘沙’。”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团队负责人何明琦擦了把滑落到脸颊的汗水,向记者解释道,“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到参加各级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往往从上百万个单株、数千个品系中才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根据小麦生产需求确定育种目标,选育优质的新品种,是守护小麦种业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下转第二版)

热门相关:夫人每天都在线打脸   非人类基因统合体   汉阙   独步仙尘   黄金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