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基础教育需根据人口现状进行积极性调适变革

人口问题是国家需要面对的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形势变化与教育质量及教育均衡发展息息相关。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与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针对当前重庆市少子化人口发展趋势对基础教育的影响,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江净帆教授日前表示,应根据人口变动特征,适时开展基础教育积极性调适改革。

“当前,重庆人口结构加速变化,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趋势。”江净帆表示,“出生人口的下降和城乡人口的增减变化,对全市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调整带来新挑战。”

经过多年的基层调研,江净帆总结出少子化带来的相关问题:一是小学学校总数明显下降,二是小学学生人数总体减少,三是小学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四是小学生师比持续下降。

“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出生率下降,城区小学在校生数量仍然有所增加,而乡村、镇区小学及在校生数量锐减。”她表示,总体来看,近年来重庆市小学学校数、学生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又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趋势,即城区小学数、学生数均在增加,而镇区和乡村小学数、学生数却明显下降。小学教师总量仍在增加,增量主要在城区小学,而镇区和乡村小学教师随着学校及学生数的减少在明显减少。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出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具有梯度传导效应,随着2016至2023年重庆市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必然会对小学教育带来持续影响,进而延续影响到中学教育。

“在这样的时代变化面前,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求变?”江净帆建议,基础教育领域亟需未雨绸缪、科学规划,适时研判并启动相应的调适性变革。

在她看来,在当前背景下,不能简单以合并学校、减少教师等方式消极应对,应将适龄学生减少与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教育迭代提质结合起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需积极稳妥调整小学布局。江净帆建议,及早启动相关应对策略研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小学生数量调查及发展趋势评估。根据未来城区小学适龄儿童仍在增长的趋势,在城区适量增设小学;根据乡镇小学适龄儿童锐减的趋势,稳妥推动乡村学校的撤并,同时将乡村闲置校舍用于建设辅助教学点,或者调节使用于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公益事业。

另一方面,探索试点义务教育“一贯制”学制改革。她建议,在各区县选择1-2所条件较好的乡村、镇区学校,在主城区选择5-6所学校开展“小初一贯制”改革试点,通过学制改革,可有效缓解小升初压力;通过小学与初中的紧密衔接,进一步将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个性特长等综合培养上来,促进基础教育目标回归到学生全面发展上来。

分层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江净帆建议,及早研制小班化教育改革方案和建设标准,及早启动重庆市市小班化教学试点。将小班化教学试点与基础教育高质量转型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秧田型固化教学空间,改变传统批量化、满堂灌教学模式,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改革推向普及性、常态化。通过小班化教学改革,逐步将重庆市小学班额由目前的38.7人降低至发达国家常见的小学班额25-30人;将重庆市小学生师比由 15.16:1 降低到经合组织评定的师生比14.5:1的平均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科学配备。结合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学校师资需求,探索“基本编制+机动编制”的弹性编制核定方式。对学龄人口流出严重的乡村地区,要通过建立交流轮岗制度实现区域内教师有序流动;对因学生减少而出现的超编超员地区,要建立常态化跨区调配机制。

加快推进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她建议,依托重庆市本科师范院校,将面向农村培养的定向公费小学全科教师逐渐拓展至试点区县,加快培养胜任小班化包班教学和管理的全科教师,着力提升未来小学教师的班级文化建设、创意教学设计以及儿童多元智能评价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依托国市培项目等启动小学全科教师专项培训,着力提升现有在岗教师的小班化包班教学和管理能力,以有力支撑未来的小班化教学改革。

热门相关:逍遥小镇长   配送按摩   兵王无双   特工皇后不好惹   辰少的霸道专宠:强婚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