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血源紧张还是要靠发动社会

本文转自:生活报

“互助献血”实属无奈

缓解血源紧张还是要靠发动社会

墨攻

前不久,市民李昭(化名)的亲戚从外地赶到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做手术,需要用血,医生让家属在采血点献血400毫升。被问及外地的献血证能否派上用场时,医生表示:外地的献血证不行,必须在北京的采血点献血。如果亲属无法献血,也可以“想办法”——花2000元找人代为献血400毫升。据《法治日报》报道,在北京、天津的多家医院,都存在“有偿代为献血”现象。

众所周知,我国实施的是无偿献血制度。按照这一制度设计,如果献血的人数够多,自然就不会产生血不够用的情况。不过,现实是骨感的,为解决临床用血不足的问题,不少医院在患者手术前会要求亲属献血,以换取等量的手术用血。作为医院应对血库资源紧张的应急办法,这一做法无可厚非,毕竟,手术关乎人命,真正需要用血的时候,医院也没法凭空变出血来。

不可否认,一些人献血纯粹是出于献爱心,是在履行个体的社会责任,但也不排除一些人献血是出于“复合”的目的,也有给自己或者亲属多一份预期、以备不时之需的考虑在内。现行的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其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以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免交或者减交相关的费用。

只是,让人遗憾的是“规定是规定,现实是现实”。如开头案例所示,一些出于利好特定关系人的无偿献血存在预期落空的可能,外地的献血证在北京用不了。反过来,在北京献血去别的省份同样无法享受献血权益。前不久,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小寒(化名)在北京上大学,其间无偿献血9次累计3200ml。回河北工作后,家人生病住院需要用血时,他被告知外地献血证在本地不能减免费用。事实上,献血证跨省不能互认在全国都是一个普遍现象。

问题到底出在哪?原因之一在于数据没有打通,报销相关用血费用需要在献血地登记报销,外省献血的,用血地由于没有相关信息和数据,不能直接办理。原因之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各地的临床用血与供血常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还存在季节性缺血的情况。如果某一个地方的备用血库只出不进,肯定会很快用完,这个时候要求“用一补一”,即患者手术,要求其家属献血,或者“有偿代为献血”等也就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对于数据不跨省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说不难解决,政策也在朝这一方向不断用力:2019年9月,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要求跨地区无偿献血者临床用血费用直接减免。2024年1月,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强调继续推进无偿献血者及亲属出院时直接减免用血费用工作。目前,28个省份已实现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在省内医院用血费用直接减免,希望能尽早全国一张网、跨省使用。

对于供血不足的问题,除了推进跨省用血、稳定预期外,更重要的是在宣传发动、创新形式、营造氛围等方面下功夫,比如日本鼓励青年在成人纪念日时集体献血一次;参加工作或司机办理驾驶执照时每人献血一次;“五一”劳动节,工会团体组织公务员和工人集体献血一次;妻子生孩子时,丈夫献血一次。而瑞典制定了用血“先借后还”的制度,患者在身体康复后,必须献血补上或者由亲属代还。

一言以蔽之,花2000元找人代为献血400毫升,确实有悖免费献血制度初衷,但简单打压恐怕也难,要想标本兼治,最终还得回到增加供应的路子上来。

据《南方都市报》

热门相关:名门极致宠妻   千夫斩   暴君他偏要宠我   带着仙门混北欧   我家老公超宠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