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低碳技术大规模发展需谨防产业链风险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齐琛冏】2024年1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九份研究报告,分别围绕能源经济宏观形势、能源市场和碳减排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和研判展望。其中,《低碳技术发展产业链风险评估和展望》报告(下称“报告”)分析提出,“双碳”目标下,低碳技术将迎来大规模发展,传统技术被加速替代,由此可能引发产业链相关行业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等关键要素供需失衡以及部分行业环境影响攀升风险,进而威胁产业链安全,制约“双碳”目标实现。

当前全球的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也更加重视包括清洁能源在内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报告选取了未来可能会大规模普及的低碳发电技术(包括生物质发电、核电、水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和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电化学储能、钢铁行业电弧炉炼钢技术及水泥行业多通道燃煤技术共计10种代表性低碳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从“技术-组件-上中下游行业”视角,评估到2030年各项技术大规模普及对产业链相关行业原材料、资金、劳动力需求和污染物排放的综合影响,识别潜在风险,提前引导相关投入要素再分配以适应产业链调整和技术发展,从而为产业链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我国“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该报告执笔人、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教授认为,发展光伏发电技术新增投资需求最大,电化学储能技术普及引致的劳动力需求增长最快,关键低碳技术产业链上游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将面临严峻的资金和劳动力供给不足风险。对此,需在投融资方面为其提供充分可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并加快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金属矿采选业将面临较大的环境污染上升风险,应提前做好生产清洁化工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余碧莹表示,在后疫情时代以及“双碳”目标背景下,低碳技术当前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除了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等关键要素外,低碳技术产业链的自主可控面临一系列的风险挑战。”她举例介绍,从全球产业链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风电产业大部分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5%,但高规格的关键主轴轴承等核心部件自给率只有约30%;又如电解水制氢技术的质子交换膜,虽然我国已具备了生产能力,但是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且成本居高难下;诸如此类的组件或者零部件都是低碳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卡脖子关键技术。

原材料方面,钴、镍、铜、锰、锂等关键矿产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高且未来需求增长快,面临潜在的短缺风险。与国外相比,我国部分关键金属矿产品位较低、勘探开采能力有待加强、回收能力存在不足,回收渠道的建设及回收链条规范化、标准制定都尚存在很大改进空间,这也为产业链提供了发展机遇。

风电、光伏眼下正面临着产能布局过剩的问题,在余碧莹看来,电解水制氢、储能等技术发展和应用规模还未跟上风光发展的速度,导致风光消纳依然面临挑战。“这更加说明我们未来不能够将低碳相关技术的产业链进行割裂式发展,而是将完整产业链细分层面进行协同发展,从而保障低碳技术在产能、资金、劳动力等关键要素的合理可控利用。”余碧莹表示。

热门相关:抗日之特战兵王   史上第一宠婚:慕少的娇妻   诛明   霍先生结婚吧   霍先生结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