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教育空白,弘扬爱国精神,探访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派记者 冯学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之际,位于港岛东北角的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正式揭幕。这片始建于1887年的海防要塞,在褪去军事功能多年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承担起新的使命。

爱国教育新基地

走进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大门,如同进入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公园。一条长斜坡延伸向山顶,场馆设施沿斜坡分布,顶部是堡垒,底部是码头。这里原是向公众介绍香港海防历史的军事博物馆,旧称香港海防博物馆,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分馆之一。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为加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将香港海防博物馆改设为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在其揭幕典礼上,李家超表示,该馆将成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让包括香港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市民认识体会艰苦的抗战岁月和抗日英烈的贡献。

博物馆开放后的首个周末,台风“摩羯”的余威尚未完全散去,位于山顶堡垒的主展馆已聚集了不少观众。下午2时15分,义务讲解员Z小姐准时来到展馆大厅,作为香港历史博物馆有着十几年经验的义务讲解员,这是Z小姐第一次在改设后的新馆为观众讲解。“英国为什么要发动对清政府的战争?就因为这种毒品,鸦片!”在一台摆放有鸦片吸食烟具的展柜前,Z小姐将《南京条约》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从“不平等条约与香港岛被割让”到“抗日游击队与敌后活动”,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Z小姐总能将展品、图片与背后故事生动地描述出来。

此次改设后,博物馆增加了大量抗日战争相关内容,设有“声影说抗战”“日军侵华”“日军侵港”“推出专题展览”4个抗战主题展厅。尤其是推出了专题展览“携手抗敌:东江纵队在深港地区的抗战活动”(如图),全方位介绍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敌后活动以及香港社会各界支援抗战的事迹。

展出珍贵实物藏品

作为博物馆首个专题展览,“携手抗敌”厅中展出了众多珍贵展品及历史图片影像,包括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员在抗战时所用的布袋、毛毡及手枪。文献及纪念展品有东江纵队出版的机关报《前进报》(复制品)、1938年11月在香港出版的第一期《大地画报》,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亦有老战士们亲述当年战事的珍贵口述历史记录。

“香港沦陷期间,港九大队是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终坚持抗战的武装力量。”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顾问、香港地方志中心总编辑刘智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上对香港抗战历史还存有不少误解,新的展馆和展览有助于市民厘清对抗战的理解,学习与铭记祖国人民抗击日寇的历史。

据介绍,专题展览由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得到了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与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支持。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吴育添介绍,东江纵队纪念馆共有13部分,但因为香港场馆较小,此次特意挑选了一些精华展品,让参观者“一眼就能看懂”。

“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周末的讲解结束后,Z小姐又独自一人来到了新设的“携手抗敌:东江纵队在深港地区的抗战活动”专题展厅,细细阅读展板上的内容。“有些新的资料没有那么熟,要多温习几遍才能讲好。”她表示,他们这代人上学时,学校教授的香港和国家近代史相关知识非常少,做了历史类的义务讲解员后才明白,很多今天发生的事情,都跟历史是有关联的。

近两年,随着香港社会对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研究和关注越来越多,Z小姐也开始越来越多学习相关知识,在讲解中常能讲出展板上没有的故事。她感慨,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故事让观众了解这片土地发生过的事情跟自己有关,激发其对香港、对国家的情感。

令她感到欣慰的是,香港年轻一代特别是中小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已胜过许多成年人。“提问的时候,年轻人反而能够回答得更快更准确,说明学校在历史教育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她说。

近些年,香港不断加强国民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将国史、中华文化等内容纳入小学常识科课程;中国历史科设置为初中独立必修科目;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紧扣国家发展……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也表示,将推出抗战小绘本工作坊、国庆日升旗典礼暨步操表演和博物馆探索日等一系列公众活动,通过展览、工作坊及抗战书籍展示等节目,提升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抗战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趁着周末,家住港岛东区的黄女士也带着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来看展,不时用手遮住展板上的文字,与孩子做答题游戏。“有些内容他们小学人文科有学,想顺便看看他掌握得怎么样?”黄女士说,“考试”不是目的,儿子对历史很有兴趣,也希望他能够通过展览完整了解国家和香港的历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