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政协在线|“两河牵手”在德州,千年文脉“活起来”

黄河、大运河交汇之地的德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如何高质量做好黄河、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延续黄河、大运河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魅力?9月4日至5日,“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德州市,在5日的座谈会上,相关部门给出了一份独特的答卷。

9月5日上午,“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德州市采访。图为德州市政协组织召开的座谈会现场。

德州是山东的北大门,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作为为数不多的黄河、大运河交汇的地方,德州因德水(古黄河名)而名,因运河而兴盛。黄河、大运河,绵延着德州千年的历史文脉,是流淌千年的活态文化遗产和德州记忆。

2023年,德州市抢抓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和山东“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机遇,正式实施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贯通工程,即“两河牵手”工程,实现黄河和大运河在水利、交通、文化、旅游和生态等方面全面连通,最终畅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让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该工程长约130公里,纵跨德城区、武城县、平原县、禹城市、齐河县5个县市区、18个乡镇,途经减河、沙杨河、马颊河、潘庄引黄总干渠等重要河流及干渠,旨在利用现有基础,实施两河水系连通、两河连通景观廊道等十大项目,实现黄河和大运河在水利、交通、文化、旅游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连通,擦亮国家文化公园德州品牌。

在“两河牵手”工程推进过程中,对黄河与大运河的文旅资源进行充分开发,是做好文化“两创”工作的第一步。德州市自然资源局牵头推进项目建设,5县18镇同频发力,2023年,130公里路网全线贯通,万亩廊道植树全面完成。德州市文旅局摸排沿线5县18个乡镇特色文旅资源,加强顶层设计谋划,串联景观水系、生态农业、文物非遗、红色文化、重点景区等沿线核心文旅资源,打造全长130公里,包含23个游玩体验节点的精品旅游线路,“两河牵手”旅游风景道和“古风运河”旅游风景道成功申报入选省级旅游风景道,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已具备雏形。

据介绍,德州的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正扎实推进,其中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项目是大运河“一廊六片”重要的文旅节点项目,包括一个主馆、六个副馆及望帆楼、见可园,将在2025年3月前全面投用;齐河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则主要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书画艺术馆、根雕博物馆等21个不同文化主题的博物馆,将于2024年12月前建成开园。

德州的“小而美”旅游项目也在加快布局,如武城四女寺沿减河岸边打造数十里油菜花海网红打卡地,齐河黄河第一驿站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未来,来德州观光的游人可以骑行在旅游风景道上,观河流、赏花海,领略两河美景与文化氛围。

做好德州的文化“两创”工作,还要深入挖掘“两河”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转化利用。近年来,在德州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音乐剧《兵出渤海湾》、杂技剧《运河流芳》、专题片《万里走单骑》、宣传片《运河与手造》、七卷书《世界运河手造博物志》等“五个一”工程相继推出,“两河牵手”诗歌思政课、“两河”牵手音舞诗画朗诵会等活动充分提振了德州“两河”文化的影响力。

如今,德州市基层文艺创作活力迸发。德州市齐河县将黄河号子、绣球灯舞等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新性发展,加入大鼓、唢呐等器乐打造成原创情景舞蹈《伴河而生》。平原县倾力创作打造了歌曲《马颊河》,将马颊河沿岸的历史文化与乡土情怀娓娓道来。武城县编辑印制乡村记忆文化丛书《魏庄村乡村记忆》、《四女寺村乡村记忆》等,传承乡村文脉。据悉,未来,德州市委宣传部将持续加强“两河牵手”宣传推广,强化数字赋能,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做好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大禹文化、董子文化、东盟文化、红色文化的结合衍生创新文章。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李文璇 图/联合日报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