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生态链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厚植知识产权沃土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既是创新果实的保护网,又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

拥有27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位列全省第一,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2.4万人。余杭坐拥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以及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超重力场、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

作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创新要素集聚,更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家底”。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等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对标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全面谋划、同频共振,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谋新局、出新招,显得尤为重要。

“知产”变资产

余杭交出7.5亿余元知识产权证券化“成绩单”

知识产权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强大催化剂,但如果不“拿来用”,其价值将处于“沉睡”状态。当下,不少中小微企业都面临着拥有的专利处于闲置状态,存在资金短缺、融资难,无形资产转化产出能力弱等问题。

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则让这些专利有了“用武之地”。

简单来说,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以知识产权的未来预期收益为支撑,发行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进行融资,将企业创新“知产”转化为“资产”,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并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在余杭区“创新密度”最高的未来科技城,已成功发行7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辐射区域内80家次科创型企业,累计融资金额达7.5亿余元。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了公司发展的‘拦路虎’,初创期间我一直深受其困。”余杭区人工智能企业杭州归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武凯告诉记者,“在区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我们了解到了未来科技城牵头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完成对持有的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等流程后,便获得了低成本、高额度的融资。”

“近年来,余杭区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日趋成熟,成为了全省该项工作的首创者、引领者。” 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科副科长巩欣表示。在余杭,像归一智能一样受限于资金难题的企业不计其数。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不少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为企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更难得的是,在余杭,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已实现常态发行。

余杭逐步探索出“建库-发行-迭代”的产品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梯次培育体系,全量摸底区内科创企业专利存量,并围绕重点行业构建专利库,择优筛选企业纳入储备库,动态维护发行库,推动证券化项目梯次滚动发行。此外,迭代创新项目发行模式,与多家银行达成担保合作协议,突破了传统框架,将发行周期大幅缩短至40天,创下了全国最快速度。

“新基建”密集落地、梳理11类增值事项……

余杭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生态链

6月,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国家杭州代办处)入驻位于未来科技城的浙江(杭州)知识产权创新产业园,可实现知识产权质押全流程服务;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金融研究基地落地余杭,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综合体——浙江省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综合体启动建设……

“新基建”的密集落地,将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为余杭金融活动创造了更好的发展土壤。

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只是余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中的一环。围绕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余杭已梳理出了11类增值事项,在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畅通知识产权保护渠道等方面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优化服务体系方面,余杭横向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各方资源,帮助企业快速、精准匹配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实现服务更“聚焦”。通过强化人才引领,推动区内科创公司设立首席知识产权官,开展培训交流活动20余场。

而在畅通保护渠道方面,余杭积极开展电商领域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简案快办试点工作,通过畅通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浙江(杭州)知识产权诉调中心在线调解平台,推动形成平台快处、纠纷快解、案件快办的联动机制。

上半年,全区新增专利授权722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932件,同比增长61.1%。截至目前有效商标注册量21.1万件,居全市第一。

漂亮数据背后,是余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信心决心。记者了解到,余杭区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增值化改革项目获评杭州市营商环境最佳实践案例,入选浙江省第一批营商环境“微改革”项目库。该项目是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典型做法、创新尝试,为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的增值化改革成果提供 “余杭样板”。